【2023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六】/福州市鼓楼区:党建引领创建“两会一员”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01-20 21:51   浏览数:78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五治融合”,在持续巩固拓展“居民恳谈日”“参与式预算”“顾问团”“律师进社区”等社会治理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创新建立社会治理专家委员会、社会治理市民委员会以及法务特派员机制(以下简称“两会一员”),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治理鼓楼样板。

一、背景与起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基层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加快构建党建引领的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鼓楼区军门社区时,作出“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的重要指示,为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大视野,对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近年来,鼓楼区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创新推出了军门社区“13335”工作法、“一线处置”机制等一系列社会治理举措,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但鼓楼区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发现,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议事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强,对优质法律服务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党委、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还有待提升,因此,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势在必行。

二、典型做法

围绕“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样板”目标,鼓楼区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发挥专家学者智力密集的优势,组建建言献策的“专家学者库”、参政议事的“群众智囊团”、便民惠民的“法务特派员”,全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下好党建引领“一盘棋”,高位谋划夯基础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坚持党建领航,由“一把手”挂帅,成立鼓楼区深化党建引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建立“两会一员”共3份实施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组织管理、运行维护、工作保障等各环节中的工作职责,形成高位推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助推社会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将党支部建在“两会一员”最前沿,确保党员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当先锋、做表率,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二是建强三支队伍。按照“坚持政治性、彰显人民性、注重广泛性、突出专业性”的工作原则,从各类群体中筛选热心社会治理的市民代表、实践经验丰富的权威专家学者、法律功底扎实的法务工作者,组建社会治理专家委员会、市民委员会、法务特派员3支队伍。比如,围绕宜居家园、幸福康乐、志愿服务、文化融合、矛盾调解等5个领域,将各年龄段、各行业的老福州人、新福州人汇聚到一起,组建社会治理市民委员会,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在“律师进社区”活动的基础上,延伸整合法官、检察官、警官、法律志愿者资源组建500人的法务特派员队伍,致力于为社会治理工作中涉及的专业性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供专业指导、实践支持和法务支撑。

三是完善制度规范。立足“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制定“两会一员”工作导则,并将工作制度、流程图上墙,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坚持政治激励、物质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建立积分制管理模式,制定服务积分正负面清单,对“两会一员”代表服务情况进行评审赋分,代表可凭积分兑换相应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设置专项经费,为“两会一员”代表履职提供经费保障;评选“智囊团”“金牌调解员”等,树典型、立样板,激发专家委员、市民代表、法务特派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

(二)打好多元治理“组合拳”,创新模式提质效

一是聚焦发展“谋新招”,用好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智库”作用,采取“专题咨询、点题调研、荐题献策”等方式开展决策咨询工作。围绕重点项目建设、重大改革创新、重要文件起草等内容,从专家库中选取相应领域的专家委员,以列席会议、书面征求等方式开展决策咨询工作。聚焦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梳理形成“课题清单”,点对点交由专家委员开展实地调研,切实把专家委员提出的“金点子”转化为助推社会治理的“金钥匙”。

实例1:鼓楼区在打造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过程中,积极邀请省旅游协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相关领域专家全程指导,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旅游核心区域等方式,在整合原有生态游、坊巷游、温泉游等旅游模式基础上,共同探索构建“一核两区三带四集群”的全域文旅融合大格局,成功获评首批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是服务群众“出实招”,搭好共建共治的“大舞台”。坚持“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办”,以打造“五在社区”为目标,分领域搭建市民代表协商议事、邻里互助平台。发动市民代表担任“和事佬”“大管家”,参与民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以及网格管理服务工作,形成“心事有人听、诉求有处说、矛盾共调解、社区共治理”的局面。创新“一刻钟圆桌会议”,邀请市民代表以“主人翁”身份参与社区内部民生实事协商,实现向群众晒事、邀群众评事、让群众议事。发挥市民代表自身所长,组建政策法规宣传队、文化志愿服务队,带头开展公益志愿、文体娱乐等活动,通过百姓故事百姓说、邻里困难邻里帮、群众文化群众办,唱好基层治理“大合唱”。

实例2:温泉街道汤边社区公益南路附近小区长期缺少供居民休憩锻炼的休闲广场,周边居民呼声强烈。市民代表了解情况后,主动在小区周边寻找合适场地,并积极征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待形成初步意见后,市民代表将诉求反映给社区党委,全过程参与广场选址及建设工作,并共同走访20余家辖区党建共建单位争取资金24.75万元,建成了深受群众欢迎的睦邻广场。

三是依法行政“亮真招”,当好法治城区的“护航员”。灵活采用“定点+上门”“定期+邀请”等模式,将法治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末梢。在69个社区设立法务特派员工作站,为市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家门口”法务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主动提供上门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高效的法务服务。探索“法律+文艺”“法律+课堂”的特色宣传形式,由法务特派员定期开展以案说法、普法释法工作,积极参与社区每月“居民恳谈日”等议事活动,从群众视角、从法理角度,把脉需求、解决困难、提供建议;协助社区做好法律文书起草、规章制度合规性审查等工作,筑牢法治根基,护航高质量发展。

实例3:南街街道灵响社区居民因卫生间漏水渗水产生邻里纠纷,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调解,但矛盾双方始终僵持不下,楼上业主执意要求社区提供法律依据。为推动矛盾化解,社区干部联系相关领域法务特派员介入,耐心为业主解读建筑结构和建筑法等有关规定,在法务特派员耐心、专业的调解下,最终双方同意共同出资解决漏水问题。

(三)谱好同频共振“协奏曲”,多向融合聚合力

一是推动“平台融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按照建强传统阵地矩阵、开发数字平台矩阵的思路,构建“线上+线下”双线运转平台。线下充分利用居民议事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现有场所,并开辟民情驿站、市民代表之家等新阵地,为专家委员、市民代表等提供参政议政、议事协商、服务群众的大平台。线上依托“鼓楼智脑”和“鼓楼社区幸福通”平台建设“两会一员”专区,设置“决策征询”“参政议政”“法务服务”三大模块,囊括成员库、需求库、信息库、成果库等四大数据库,全面、系统整合成员基本信息,及时、准确发布调研课题、决策需求、群众诉求、法务知识、研究成果、交流结果等内容,实现既能“面对面”又能“键对键”的融合共治。

二是推动“多治融合”,畅通协同发力内循环。畅通专家委员会、市民委员会和法务特派员机制互动共治渠道,推进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智治为支撑的“多治融合”。针对市民代表反映较为集中、突出的问题,交由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调研;针对专家学者提出的涉及教育、养老、就业等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参考,及时向市民代表征询意见;针对矛盾纠纷,联合法务特派员和市民代表共同开展调解,在法理与情理的调和中,推动问题解决。通过三者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拓展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发挥“1+1+1>3”的治理效能。

实例4:在破解南街街道杨桥河南新村老旧小区公摊公用电费问题中,通过邀请专家实地调研,制定“一楼栋·一缴费·一亮灯”机制,将公用电费精准分摊到每户居民,由法务特派员宣传讲解《民法典》中公摊水电费的标准,市民代表带头缴交公摊费用,实现了小区全体业主签署“电费缴交意愿书”。

三是推动“全域融合”,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以党建“铸魂”,为发展“领航”,为人民“护航”,通过“两会一员”机制,构建党建引领、专家协同、群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聚焦“小切口”撬动“大治理”,发挥“两会一员”纽带作用,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优秀人才、优良资源在鼓楼聚集,带动更多驻区单位、市民群众、社会组织、志愿团体参与共建共治,实现社会治理大融合、大联动、大提升。

三、实践成效

1.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决策咨询更有深度。通过组建社会治理专家委员会,择优筛选出专业素养较高的专家学者“建库入团”,并深度参与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决策,贯通“智慧大脑—科学决策—社会治理”的有效链接,既丰富了社会治理参与主体,又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多维度的智力支持和实践支撑,真正使决策咨询工作“专”出特色、“专”出质量、“专”出水平。目前,全区共遴选专家委员42名,参与区委、区政府会议及活动23场,提出研究成果及意见建议46个,有效提升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精准决策、依法决策水平。

2.民主化路径持续拓宽,自治强基更有温度。社会治理市民委员会的设立,让市民代表成为连家入户的“毛细血管”,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进一步提升居民自治参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利,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通过不断培养居民自治骨干,推动社区的事由居民主动提、主动议,让群众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目前,全区共有市民委员1660人,每个社区20-30人,参与“居民恳谈日”“参与式预算”等各类活动3000余场,提出意见建议7000余条,兴办微实事项目50余个,撬动社会资金140万余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00余件,真正实现“集居民之智、办居民之事、解居民之忧”。

3.法治化能力稳步提升,法务服务更有力度。实施法务特派员制度,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让更多群众成为法律上的“明白人”,在提升辖区依法治理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有法律难题先找法务特派员”已经成为鼓楼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共识,人民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不断提升。机制运行以来,全区500名法务特派员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各类服务5600余人次、开展法治宣传30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3万余份,为社区组织提供依法决策400余次,进一步擦亮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金字招牌。

四、推广价值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全面实现脱贫奇迹,社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拐点上,民众从关注个人生存到关注公共生活,对社会治理精细化、专业化、法治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所需。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鼓楼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创新建立“两会一员”机制,动员各类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社区群众、法务人员等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宽领域、多方位开展专家咨询、市民议事和法务服务工作,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动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等方面发挥了切实有效作用。对于基层而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点落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上。“两会一员”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不仅是鼓楼区因地制宜探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有力举措,也是基层吸纳民意、汇集众智、凝聚共识、服务发展的一大创新。鼓楼区的成功做法获评人民网2023创新社会治理十大典型案例。鼓楼区探索形成的党建引领、政府推动、居民自治、多方参与、协商共建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2021234594号

版权所属:中国社区发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