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伊山伊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14-03-24 10:17   浏览数:814

 

 

 

社区发展创新奖申请表

一、申报项目基本情况

1.申请项目名称:_利用创新模式促进贫困社区可持续发展

2.项目启动日期:_____2008___年____4____月,完成时间:____2013__年___12__月

3.项目负责人:_________丁文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项目实施对象:______西北干旱区贫困社区_____,受益人群数量:7,601户、34,639贫困人口。

5.项目实施覆盖地域范围:_____B、F______

A.全国 B.省 C.市 D.区 E.乡镇(街道) F.社区 G.其他_______

6.项目经费总额:590.7075万元(人民币)

主要经费来源(单选):__A、B、C、D______

A.基金会资助 B.企业资助 C.其他社会组织资助 D.政府拨款

E.项目服务收入 F.实施单位自筹 G.境外机构资助 H.其他_______

7.项目服务领域:___A、B、C、D、E、F、G、I、L、M、N___

A.教育 B.科学研究 C.文化 D.卫生保健 E.灾害救助

F.扶贫济困 G.环境保护 H.法律援助 I.妇女儿童发展 J.老年人服务

K.残疾人扶助 L.社区管理和服务 M. 公益支持与志愿者服务 N.行业规范与服务

O.其他_______

二、申报项目实施机构基本情况

1.项目实施机构全称:_______甘肃伊山伊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

2.所在省市:____甘肃 兰州__________,登记类型:___________C ______

A.社会团体 B.基金会 C.民办非企业单位 D.民办事业单位

E.工商登记的非营利机构 F.其他:___________

3.登记成立日期:___2008__年_1_月,登记证书编号:___甘民政字第62B00100016号___

4.登记管理机关:_____甘肃省民政厅_______,业务主管单位:___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____

5.项目实施机构工作人员数: 10 人。

 

三、申报项目描述材料

1. 项目的主要内容

“利用创新模式促进贫困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是我中心近年来先后与壹基金、财政部、民政部、(香港)施永青基金会、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等国内外发展机构及政府部门合作,将这些机构资助的590.71万元项目资金,用于探索并实施“以社区为本的旱灾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社区、地方政府和省级政府部门的肯定,并通过政府资源在全省进行示范推广。该项目使7601户、34,639个贫困人口受益。相关项目成果获得了政府、国际发展机构和基金会的12项荣誉。

2. “以社区为本的旱灾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的运作机制

该模式通过应用参与性发展的理念及方法,将旱灾风险应对、生态恢复和生计改善有机结合,成功探索出打破旱灾频发、生态退化和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主要策略如下:

旱灾风险应对:通过作物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用畜牧业代替传统的粮食作物,减少旱灾风险;通过减少夏季作物面积、扩大秋季播种面积,充分利用雨水的时空分布增加粮食产量;通过种植抗旱牧草(苜蓿),以牧草饲养母牛,既增加了农户收入,又减少了单纯的粮食生产造成的旱灾风险;

生态恢复:通过种植薪炭林,减少了贫困农户对生物质能源的依赖,增加了绿色面积;通过养牛,刺激了农户播种更多的饲草,间接推动了绿色草地面积扩大,提高了植被覆盖率;通过为农户提供清洁能源设施(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灶及使用自主专利技术的沼气池),极大地缓解了农户对生物质能源的依赖,传统地通过砍伐树木、灌木和割草用于做饭取暖的能源利用方式完全被清洁能源设施取代,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

生计改善:通过“母牛滚动发展模式”,以有限的项目投入,推动了更多的项目户受益。例如,一头母牛可使3户贫困户受益:最贫困的农户先得到母牛,其母牛生产的牛犊无偿滚动到中等贫困户,待牛犊再生产牛犊后,再滚动到条件较好的项目户。这种滚动发展模式,既起到了扶贫的作用,而且培育了农户“助人互助”的理念。

打破旱灾频发、贫困加剧、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该模式的核心是以生计改善为切入点,通过生计项目,调动农户配套种植薪炭林和草地的积极性,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通过“母牛滚动发展”,刺激农户主动地调整作物结构和产业结构,直接和间接地规避了旱灾风险。“母牛滚动发展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为:将贫困户按照特困户、贫困户和一般户分组,先对特困户无偿提供良种繁育母牛,生产的牛犊依次滚动到贫困户和一般户。这种模式保证了最贫困的人群先受益,又照顾了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最后达到整村受益的目标。种植紫花苜蓿和薪炭林作为农户的配套投入,既解决了薪柴和饲料的需求,又保护和优化了生态环境,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生产方式常见的旱灾风险随之大大减少;同时,伊山伊水资助项目户太阳能灶、半气化炉和建设沼气池,这三种清洁能源的有效使用,平均每年为农户节约燃煤支出近2000元,减少了CO2的排放。养牛数量的增加,提供了更多的有机肥;牛粪等沼料经沼气池发酵,为农户提供了沼气清洁能源,沼液和沼渣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安全的有机肥料和农药,进而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该耦合模式充分发挥了循环农业的特色,促进了生态恢复、旱灾风险减少、农户经济增加的良性循环。

该模式在甘肃省的8个不同农村社区进行了验证和推广,均实现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灾害风险降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使甘肃省贫困社区的34,639个贫困人口受益。

“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示意图

1. 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

3. 项目发起的主要动因

甘肃省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按照最新的国际贫困标准,甘肃省2500万人口中,贫困人口高达46.92%。同时,甘肃省也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省份之一,全省植被覆盖率极低,森林覆盖率不到13%,草原退化面积高达90%以上。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2%,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的重要生产基地,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干旱区51%的耕地面积在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方面的巨大潜力亟待开发。而且,甘肃省也是一个灾害频发省份,旱灾往往加剧了贫困和生态环境的退化。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甘肃省干旱半干旱社区出现了河流干枯、粮食减产、旱灾更加频繁等现象。同时,甘肃省降水量偏少,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公众的环保意识淡薄。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不仅破坏了耕地, 降低了土壤肥力,而且加剧了灾害的发生频率,导致返贫现象严峻。我们从长期的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的实施及调研数据中发现,在甘肃省,灾害风险、环境退化及经济贫困三者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性,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的干预措施,不能只关注其中一个因素,而要将三个因素及其相互影响综合考虑,从中寻找合理的干预措施,设计合理的发展项目,才能够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成功探索出了“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

4.项目受益人

1)弱势群体

在农村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市,农村的“留守人口”中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我中心在过去多年的项目实施中,就针对妇女、老人、儿童设计了一系列发展项目,如“母牛滚动发展模式”中妇女拥有养牛获得的财富的支配权,而且组建了“妇女健康教育小组”、“妇女环境教育小组”等。由于妇女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妇女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2)贫困农民

我中心实施的项目全部位于甘肃省的贫困社区,项目受益对象为7,601户、34,639个贫困农户。这些贫困农户从实物援助、能力建设方面直接受益。

(3) 少数民族人群

项目受益人口中83%以上的人口为回族。

5.项目创新描述

1)将高校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服务

“甘肃伊山伊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与“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是姊妹发展机构,前者已经在甘肃省民政厅注册,并获得了甘肃省民政厅授予的“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 4A 级”机构;后者由兰州大学批准, 2个中心合署办公。中心立足于兰州大学,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志愿者资源。我中心及时将兰州大学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农村贫困地区服务,成功探索出了“生态恢复—灾害风险管理—生计改善耦合模式”和“多元合作模式”。

2)模式创新:生态恢复—灾害风险管理—生计改善耦合模式

该模式为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模式,根据我中心多年的研究发现,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中经济贫困、灾害风险、生态环境退化三者之间具有负向耦合关系,经济贫困是“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的复杂体现,经济贫困是“灾害频发—生态退化—贫困加剧”恶性循环的外部驱动力(externally motivation power, EMP),环境退化和灾害频发是经济贫困的外在表现,社会经济因素或人为因素是经济贫困的主要导因。具体地讲,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的政策体制是贫困危机的内部驱动力(internally motivation power, IMP)。因此,要消除EMP对“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 中贫困、灾害风险和生态退化的消极影响,就要实施“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为此,我中心通过在农村贫困社区实施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及生计改善的综合干预项目,成功探索出了该耦合模式,而且获得了甘肃省科技厅的软科学评审及地方政府部门的推广应用。

3)体制创新:倡导改变现有扶贫救灾政策,为 “联村联户”项目提交的《联村联户可借鉴的有益扶贫模式》在甘肃得到推广和应用

2012年双联行动启动后,甘肃伊山伊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融合扶贫增收与生态治理两个目标,积极配合兰州大学的双联工作,针对崆峒区双联户实施了“投母牛还犊、清洁能源组合应用和退耕还草植树”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帮扶。

为甘肃省省委省政府及兰州大学实施的“联村联户”项目提交的《联村联户可借鉴的有益扶贫模式》在甘肃省得到推广应用,项目成果先后在《中国经济周刊》、人民网、光明网、甘肃日报、中国妇女报、德国《明镜周刊》等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4)组织创新:多元合作模式

多元合作模式旨在充分整合公私部门即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包括国际机构、企业、社区、媒体、地方NGO等)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建构双赢甚至多赢的“合作体”。通过合作, 公私部门共享投资收益、共担投资风险和社会责任,借以增强整个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如图2所示:

2.多元合作模式

 

5)在全国率先进行“以社区为本的旱灾风险”预防示范试验

2013年3月,伊山伊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执行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白庙回族乡开展《以社区为本的旱灾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示范》项目,项目通过采购60头良种牛,配套种植1000亩苜蓿草,运用“生态恢复-灾害风险管理-生计改善耦合模式”,改善调整贫困户的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通过防减旱灾能力建设培训,发展草畜结合的有机农业,使得受益农户年内每户农户收入增加4000元,使得受助农户的生计和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为受助农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使得项目区内植被恢复面积得到了提高,原本荒废的土地都种植了苜蓿。

我中心选择甘肃省旱灾灾害频繁、生态脆弱及贫困的代表性区域平凉市崆峒区白庙回族乡白庙村、柴寺村、熊家渠村,以示范项目为基础开展了实证研究,旨在打破生态退化、灾害频发、贫困加剧之间的恶性循环。弥补公益领域只扶贫不注重灾害的风险源头,或只关注灾害和环保忽略项目区贫困人群的生计问题单一性。项目形成了生态恢复—灾害风险下降—生计改善的良性耦合模式。该模式与我中心以往在甘肃省其它农村贫困地区实施的发展项目经过集成,通过了甘肃省科技厅的软科学评审。

6.成果应用和推广

(1)专利技术得到国际推广:我中心主任丁文广博士等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沼气池)被科技部以《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气候大会上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2)成果获得多个奖项:该项目及相关成果获得“芯世界公益创新奖”、“2010福特汽车环保奖一等奖”、“壹基金民间救灾奖”、“第十二届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甘肃省环境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淡水河谷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个人突出贡献奖”等奖项。

(3)成果得到媒体报道: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妇女报、人民网、新华网、甘肃日报和兰州晨报等媒体对项目成果及实施过程进行了相关报道。

(4)成果通过科技部门鉴定和推广: “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通过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评审,并被科技部用于秦巴山区扶贫项目。而且,村民用水协会和母牛滚动发展模式等项目成果得到崆峒区政府部门在全区推广。

(5)社区组织的成功运行促进了可持续发展:项目在不同的社区创建的社区组织,如“村民用水协会”及 “养牛协会”等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社区组织具备了向外界申请资金的能力。例如,项目区清水岭村的农村合作社已连续2年从施永青基金申请到了40万元的小额信贷项目。

相关证明材料见附件。

四、项目申请机构联系方式

地址_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逸夫科学馆303/504室 邮编__730000

网站__www.lucwesd.org_ __电子邮件_____wgding@lzu.edu.cn____ __

电话_0931-8915589,0931-8915537____ __ 传真__________0931-8915589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丁文广__________ _______ 手机__________13893610296_;15002551790___

单位负责人签字及公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报附件:

附件A:德国《明镜周刊》对我中心主任从事发展项目及其获得成果的报道;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2021234594号

版权所属:中国社区发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