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

发布时间:2014-03-27 16:21   浏览数:492

大力推行“三三制” 促进堰河科学发展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创新民主管理“三三制”做法

 

 

堰村河村民发展

大力推行“三三制” 促进堰河科学发展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创新民主管理“三三制”做法

 

五山镇堰河村位于谷城县西北部,属武当山余脉,百日山下。村内群山环绕、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全村4个村民小组、303户,总人口1050人。村设党委1个,专业党支部4个,党员35名。2013年,全村实现生产总值达800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5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近年来,堰河村党委以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抓手,以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美丽乡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推行了以组织构架“三位一体”、民主管理“三会治事”、推进措施“三联共建”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制”基层民主建设新模式,整合了村级组织力量和社会力量,调动了党员干部想干事、干实事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该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休闲乡村旅游业发展。该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小康村”、“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第一个正式挂牌的“绿色幸福村”、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等,堰河村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其乡村旅游区被授予国家级AAA级景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等亲临该村视察指导,并给予充分肯定。

一、推行“三位一体”,强化根基后劲足

过去的堰河村是个非常贫困的村。在村任职多年的村党委书记闵洪艳在思考: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基层如何体现,不仅要突出党的领导、村委会自治,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发展经济,致富一方百姓,让群众摆脱贫穷落后。闵洪艳认为:堰河地处山乡,虽无发展工业的条件,但有山有水有茶叶,生态环境十分好。看准了这一点,他组织村民开始念茶叶经、唱山水戏,搞起了乡村游、农家乐。经过几年的摸索,路子走对了,村民们有了收入。这更坚定了村党委一班人发展的信心。为了进一步把产业做大,200710月,堰河村25家农户发起成立了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公开、公平、自愿、平等前提下,按每股500元融资,首期融资60万元,用于发展生态旅游以及开发、经营旅游特供产品等,社员们推举闵洪艳为合作社理事长。这样,闵洪艳就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理事长三个职位“一肩挑”。堰河村也正式形成了村党委、村委会、村经济组织三者同存、并行发展的组织架构,成为推动堰河村又好又快发展的“三驾马车”。这三大组织,在职能上既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区别。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三大组织在村里的职责任务。村党委在村级组织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负责抓好经济发展、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社会治安以及公益事业建设等工作;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负责按照合作社章程,围绕主导产业开发产品,组织引导社员进入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明确职责,既保证了三大组织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牛鼻子”,全力以赴抓好经济发展,又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

在实行“一肩挑”的同时,该村还坚持推行党委委员、村委会委员和理事会成员交叉任职,形成广泛意义上的“三位一体”格局。闵洪艳当选为村党委书记、主任、理事长,村委会委员任安强、季达翠、李光明等分别当选为村委会财经委员、妇女计生委员和环卫治保委员,又全部当选为党委委员,并分别兼任农业、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和茶场三个党支部的书记,村干部在三大组织中全部交叉任职。建立“三位一体”的组织构架,凝聚了村党委、村委会、村经济组织的力量,形成了抓发展、干事业的强大动力:一是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使村党委领导经济发展的职能得到强化,班子成员带头学经济、学技术,发展本领不断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增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真正成为引领农村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桥头堡”。二是提高了决策效率。通过村党组织、村委会和经济合作组织“三位一体”,主职干部“一肩挑”、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从体制上形成了一体化格局,在工作上拧成了一股绳,村班子有分工又有合作,搭台不拆台,凝聚力大为增强,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工作效率和质量大为提高。2013年,该村启动百日山景区开发,从决策到实施不到10天,首期投资近300万元。三是壮大了村级经济实力。该村围绕发展第一村务,立足自身的资源和发展优势,找路子,抓项目,引资金,盘家底,辟新径,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了村级经济实力。2013年,合作社经营收入达2000多万元,社员年底分红达45%,全村拥有固定资产积累1亿多元,集体经济年收入150多万元,70%的农户有10万元以上的资产。

二、推行“三会治事”,聚集民智快发展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民主管理村务财务事关发展与稳定大局,村党委一班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在深化重大村务“票决制”基础上,建立了党委会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运行新机制,整个村级事务从讨论、决定、执行到监管一体化运作,使草根民主得到了新体现。“三会治事”的民主机制,就是村党委会实施决策的组织权,保证要事必议;村民(代表)会议实施决策的表决权,保证议而能决;村委会负责实施决策的执行权,保证决而能行。这一机制在各个层次都尊重民意、体现民主,有效激活了党员干部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打造阳光村务,村内事务向群众公开,是堰河村一班人凝聚人心的法宝。堰河村近年来农村建设项目多,无论是通村组水泥路建设、茶叶产业化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还是村庄整治,“一建四改”,都坚持村务财务公开,三个环节一步不少,步步重实效。所有重大村务,首先,村党委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提出方案,召开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形成决议;然后,交由村民代表大会(特别重大的事项交全体村民大会)表决通过,作出决定;最后由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在实施过程中,相关责任人及时通报情况,公开结果,全程接受群众监督。“阳光操作”增加了干部的公信度,提高了班子的凝聚力,昂起了全村党员干部队伍的龙头。由于管理民主,加上党员干部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堰河村现在干任何事情都是决策正确、一呼百应。如该村林场有60余亩沙洲地,长期被9户群众私自耕种,从不上交一分钱,村集体几次催缴租金,他们寻滋闹事一直拖延不交,群众意见很大。20116月,村两委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将60余亩沙洲地全部收回,并通过公开竞标的形式整体对外发包,中标户与村签订了20年的长期承包合同,一次就收回了土地租用金5万元,化解了群众多年的怨气。

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越来越快,该村建设一个较大的接待中心,也是培训中心,还在村口新建了一个群众服务中心用来满足村民及游客的需求。开发百日山旅游景点也是堰河村寻求快速发展的突破口,但是开发百日山投入非常大,在上级的帮助和扶持下,村委会多方引来投资客商,贯通百日山旅游发开的黄金之路。现在百日山祖师殿、朝圣宫、甲板洞已形成规模,百日山服务区建设也极具规模,可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将迎来了新的旅游发展机遇。仅2013年以来,该村共决定和办理了20多项事关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村债化解、水电路等公益事业建设的村务大事,件件都办得顺利,件件都得到了落实,取得了村级班子和农民群众双满意效果。

三、推行“三联共建”,联建联心增实力

实行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既符合中央提出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战略部署,又符合上级关于“城乡互联、结对共建”的基本要求,在堰河,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实践。

干部联群众,致富一方百姓。村干部联系群众,不仅使每一个党员干部联系帮扶12名困难户,更是帮助广大村民致富奔小康,堰河村党委下设四个专业党支部,分别是堰河生态旅游合作社党支部、茶场党支部、畜禽养殖党支部、农业党支部,党委委员分别兼任三个支部书记,堰河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更加增强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渠道和能力。堰河党委委员、生态旅游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季达翠,先后开发了堰河香茶叶、土鸡蛋、腊蹄子等4个旅游产品,2012年,“堰河香”系列产品被湖北省旅游局授予“灵秀湖北”旅游名特产品,农特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村里所有农户,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经济效益良好。

班子联项目,联出责任心。在堰河,每个人不仅分管一项工作,还要联系12个发展项目,并且在村里醒目的地方公示上墙,公布办结的时间,通过项目,不仅强化了干部的责任心,同时也带动了堰河的发展。去年以来,闵洪艳联系的茶体验园建设和村委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项目不仅投资大,而且施工难,前期做了充分的规划,在发展方向上不偏离旅游发展线条,在产业上做大、做实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机遇。

 

者:

位:湖北省谷城县民政局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2021234594号

版权所属:中国社区发展协会